English

繁荣中的隐忧与尴尬

1999-11-24 来源:中华读书报 汪晓军 我有话说

中国儿童文学最为繁荣的发展时期,当属20世纪八九十年代,自由活泼、丰富多元,更具文学品质,更富创新成果,是其鲜明的标志。一大批具有良好学养和艺术表现力的青年才俊,使儿童文学的天空群星璀璨,相映成辉,正是他们的卓越努力,才有《第三军团》、《草房子》、《男生贾里》、《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等力作应运而生。

但是,我们也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在儿童文学出版方面,繁荣热闹之中,还有隐忧,那就是是我们出版的相当一批儿童文学作品,销售滞缓,反响平平。出版者倾注着满腔热情的投入,得不到预期的回应,到了90年代末期,这种现象更为明显。

如果细细探究一番,我觉得,近期以来作家状况的某些变化,尤其是第四代第五代作家的目前状况,是值得我们认真关注的。

新时期以来成长起来的作家,被王泉根先生称为中国儿童文学的第四代作家,认为他们“进入90年代正成为中国儿童文学的顶梁柱”,这称谓是准确的。认真研读他们的作品,我们不难看出,他们之所以能够产生比较广泛的影响,获得少儿读者的认同,是因为他们有着比较丰厚的生活积累,有着较高的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更重要的是,缘于自身经历和学养构成,他们对于少儿的成长,有着较强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尽管他们的艺术追求各个不同,他们的价值指向,全都在少儿身心健康的成长上。将第四代作家称作“顶梁柱”,视为儿童文学界的“宝贵财富”,并不是溢美之辞。

然而,令人担忧的恰恰是这一点。既然是“顶梁柱”,是“宝贵财富”,人人都想拿来一用,都想挖掘挖掘。这样,仅从外在形态上看,第四代作家就处于这种境地:稿约应接不暇,赴笔会如赶堂会,在眩目的光环下,他们疲于应付,忙于赶稿,写作变得急促而紧迫,而他们生活积累的补充、艺术思考的深入,难免不受影响,由此自然也会影响到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第四代作家成功的作品,主要在幼年文学和少年文学两个层面,幼年文学尚能贴近读者,少年文学则有些与读者隔膜了,像秦文君那样与读者息息相通的并不多。这也值得我们注意。第四代作家中许多少年文学创作者,是以自己的少年成长经历为参照背景的,所以,近年来有相当一些作品,缺乏对当今时代的敏锐感应,或多或少流露出品味把玩自身经历、弥补填充精神缺憾的情结。固然,对于当今少年,这类作品仍然有着精神的情感的关照意义,问题是,第四代作家毕竟也在一年年老去,新锐的感觉渐渐消退,倘若不努力体察当今少年的生存状态和心灵需求,无力表现对当今少年的精神关怀,这一类少年文学作品,究竟还能有多少魅力?

至于“90年代出道的第五代”(王泉根语),从目前状况来看,除个别出类拔萃的,较多的流于两种倾向。一种倾向是沿着第四代的路数写作,创作理念方面没有明晰的新目标;另一种倾向是,他们竟沉浸在自说自话的表达快感中,对于读者对象,几乎不加理会。

作为出版者,我们明显地看出了儿童文学在读者接受方面的冷淡与隔膜,但我们仍然不愿正视作家作品方面的原因,倒是比较看重作家作品之外的社会原因。所以,我们把更多的期待投向文学以外,却很少反思我们失掉了作为儿童文学出版者的自觉的主体意识。

在新时期以来儿童文学发展过程中,儿童文学出版者主体意识的觉醒,深刻影响着自己的出版行为,对于儿童文学的繁荣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创作方面,从重庆出版社率先推出《蒲公英》丛书,到中国少儿出版社出版《今年我七岁》、《第三军团》,再到江苏少儿出版社的《中华当代少年小说丛书》、浙江少儿出版社《中国幽默儿童文学丛书》、甘肃少儿出版社《少年绝境自救故事丛书》、北京少儿出版社《自画青春丛书》、21世纪出版社《大幻想文学》,还有湖南少儿出版社《最新中国动物小说丛书》、新蕾出版社《金狮王动物小说丛书》,以及正在孕育中的湖南少儿出版社的《生命状态文学》等出版成果来看,出版者的操作行为,有着相当清晰的主体意识。

理论研究同样如此,最具开创性的出版行动,是湖北少儿出版社《儿童文学新论丛书》,紧接着的是甘肃少儿出版社的《中国当代中青年学者儿童文学论丛》、江苏少儿出版社《中华当代儿童文学理论丛书》、湖南少儿出版社《世界儿童文学研究丛书》及少年儿童出版社(上海)《跨世纪儿童文学论丛》,等等,出版者对于理论研究著作梳理归类,主体意识起着主导作用。

可以看出,儿童文学的繁荣与出版人主体意识密切相关,在新时期以来一批出版人对于儿童文学发展的密切追踪,认真关注,使他们具有较强的主体意识,因此,当他们以出版者身份参与其中,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引导了作家的创作,强化了作家与少儿的沟通,为少儿真正喜爱文本的产生做出了贡献。而目前我们最缺少的就是对儿童文学状况和读者接受状况的准确把握,对于作家作品的价值评估能力,对于少儿读者的实际需求更是无从掌握和了解,我们便只好做没有主心骨的尴尬的追星族。

要摆脱尴尬,我们首先要做的,应当是对儿童文学各个年龄层次读者的接受状况,做出客观冷静的评估。文学,毕竟是多元文化欣赏中的一种,与过去时代相比较,当今时代的文学欣赏,在大众诸多文化接受中,所占比例也在呈缩减趋势,成人文学如此,儿童文学亦如此。出版者应当正视这一现实,更深入研究文学对于当今少儿的存在价值和存在意义,研究文学独有的审美功能,或可探索出适合当今少儿审美情趣和欣赏习惯的表现形式,促动作家创作出当今少儿喜爱的作品。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